|
小时候读天龙八部,一直沉迷于其中的神奇武功,一到课间就和小伙伴们讨论降龙十八掌的招式,再不就是六脉神剑经过哪六脉,并没有好好想过这个书名“天龙八部”到底是什么意思。等到长大一点查阅典籍,方知“天龙八部”一词,出自佛经。
根据佛经解释,“天龙八部”指八种神道怪物,因为“天”及“龙”最为重要,所以称为“天龙八部”。八部者,一天众,二龙众、三夜叉、四乾达婆、五阿修罗,六迦楼罗,七紧那罗,八摩呼罗迦。
“天”即二十诸天以及其他天神。在佛教中,天神并没有超脱生死轮回,仍有堕入恶道的可能。
“龙”,和我国的传说中的“龙王”或“龙”大致差不多,不过没有脚,有的大蟒蛇也称 “龙” 。
夜叉是佛经中一种形象丑恶的鬼,勇健暴恶,能食人,后受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,列为天龙八部众之一。
乾达婆是男性神灵,不食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,会从身上发出香气。
阿修罗是一种非神、非鬼、非人,介于神、鬼、人之间的怪物 。说它是天神,却没有天神的善行,和鬼蜮有相似之处。说它是鬼蜮,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。说它是人,虽有人的七情六欲,但又具有天神、鬼蜮的威力恶性。
迦楼罗是佛教和印度教典籍中记载的一种神鸟。就是中国的金翅大鹏鸟或大鹏金翅鸟。
紧那罗又名"乐天”,意为“音乐天”、“歌神”。
摩呼罗迦乃大蟒神,佛教传说中拥有蛇的神,人身而蛇头,又称作地龙。
此书名为《天龙八部》,是老金要用这八种神怪指代书中人物。不是要一一对应,只是指代众生。这八种神怪,是游离于人事之外的,却各有各的悲苦。这些神怪尚且不能脱离尘世间的悲苦,何况众生?《天龙八部》一书,在瑰丽雄奇的故事背景下,在神奇奥妙的武功招式中,只想阐释一件事:所有人来到世上,都要承受尘世的悲苦。
放不下的执念
书中众人,所有悲剧的来源就是因“执念”而带来的“求不得”的苦。暂不论天龙三主角,先看那些配角。
慕容博执着于光复大燕,不仅害死了萧峰的母亲、害的萧远山性情大变,从某种程度而言,更断送了自己儿子慕容复的一生。
慕容复也执着于复兴虚无缥缈的大燕,闹得众叛亲离,最终害的自己疯疯癫癫。
萧远山执着于报仇,最终把自己的儿子萧峰卷入仇恨的漩涡中。萧峰的悲剧,源头就是萧远山。
阿紫执着于对萧峰的爱,在雁门关一跃而下,和萧峰一起葬身于幽幽空谷。
游坦之执着于对阿紫的爱,忘记了家族的仇恨,忘记了自己的尊严,只落得容颜尽毁,双目失明,最终随着阿紫跳下了雁门关。
段延庆执着于大理太子之位,成了个靠腹语说话,行为诡异的怪人。
鸠摩智大智大慧,却执着于获得天下第一的武学。最终武功尽失,反倒大彻大悟,只能苦笑。
阿碧执着于对慕容复的情意,在慕容复疯了后随他浪迹天涯,憔悴凄楚。
包不同执着于对慕容家的忠心,却死在慕容复的掌下,临死只落下两行清泪。
天山童姥和李秋水执着于对无崖子的爱,临终却发现无崖子心中另有他人,只能“同一笑,到头万事俱空”。
耶律洪基执着于建功立业,对身边人百般猜测,又何曾过了一天开心日子?
……
其余人物,无论是岳老三、叶二娘还是木婉清、马夫人,还是其他配角,都各有各的执着,各有各的苦楚。
无常即常
天龙众人,大多深陷在“求不得”的痛苦中,不过倒有两人看上去并不是,甚至还有几分喜剧色彩。
其一是段誉。段誉并不想要武功。这在武侠小说里可是一股清流。段誉小时候便熟读佛经,又熟读了儒家的仁人之心。学了十几年,他老爸段正淳突然开始叫他学武。段誉不肯,离家出走。
在离家途中,却偏偏连有奇遇,最终莫名其妙地收获了一身武功。别人求之不得的事,他偏偏轻易得到了。只是这武功,于段誉未必是什么好事,武功并没有给他带来乐趣。
段誉于他事并不在意,唯有一点,痴恋幽谷中神仙姐姐的玉像,从而痴恋和玉像极其相似的王语嫣。白天千里相随,夜间辗转反侧,只为多见王语嫣一面。
在三联版中,段誉一番痴心最终修成了正果。但是在新版中,老金大刀阔斧地修改了结局。玉像毁了,王语嫣也终究不在段誉身边。段誉也放下了对玉像的执着,从而放下了自己的心魔。
其二是虚竹。虚竹和段誉颇有些神似。虚竹对下棋一窍不通,却误打误撞破了无崖子的珍珑棋局。继而这个对武功毫无野心的小和尚就开了挂,被无崖子传授了一身深厚内力。紧接着又被天山童姥半强迫地学了一身绝妙功夫,随即又得到了天山童姥和李秋水的内力。自此一个毫无野心的小和尚居然就成了绝顶高手,统率灵鹫峰群豪。
可惜虚竹对这些没兴趣,他只想做个小和尚。但他被童姥强迫破了戒,小和尚是做不成了。小和尚做不成也无妨,有另一件令他开心的事。在英雄会上,他居然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父母。这比学了天下无敌的武功可让他高兴多了。只是相认还没一个时辰,他的父母又双双离世。蓦地极喜,继而极悲,造化弄人,莫过于此。
天龙三主角之二,段誉、虚竹,乍一看来是天龙八部中悲剧性最轻的两个人物。这两人每每出场,也笑点连连。但他二人,正是被造化极尽捉弄,不想要的,偏偏往怀里钻,想要的,用尽力气也拿不到。
他二人不执着于功名利禄,功名利禄却唾手可得。希望过平凡或潇洒的日子,却偏偏事与愿违。这何尝不是“求不得”?何尝不是悲苦?
众人眼中的好,不是他们心中的好。一切都是无常,一切都是变幻,一切都难遂本心。
古希腊式的庄严悲剧
天龙三主角中,段誉和虚竹虽然光芒耀眼,但是他二人毫无疑问,都是在衬托天龙八部中的第一男主:萧峰。萧峰一角,不仅是天龙八部中最耀眼的角色,甚至也是金书中第一耀眼的角色。
一直觉得,金庸在写天龙八部这部书的时候,受到了水浒传的深刻影响。一是写作手法。天龙八部的写作手法和水浒传如出一辙,都是串珠状的人物出场,由一个故事带出下一个故事,最后合成一个整体。
二是萧峰的人设。萧峰的人设极其类似水浒传中的武松。两人都是同样的英雄盖世、同样的爱喝酒。他二人甚至还有两个相似情节:一是打虎,二是在被逼到绝境后开始疯狂报复。武松的报复是在鸳鸯楼,十几人game over;萧峰的报复是在聚贤庄,几十人game over。
但是天龙八部一书,至多是在写作手法和人设上借鉴了水浒,其内在精神,金庸却借鉴了古希腊悲剧,尤其是俄狄浦斯王。
俄狄浦斯从小就被命运女神宣布了命运,将会杀父娶母。所有人听到神谕后,都小心地规避这一事件的发生。然而规避并没有躲过厄运,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现了神谕。得知真相后的他拿起金别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。
古希腊悲剧区别于莎士比亚悲剧的一大特点就是:没有恶人,也不是自己犯了错,而是命运在捉弄你。俄狄浦斯何曾知道内因?但他就这么遭了秧。谁都怪不了,唯怪命运。
虽然天龙八部中所有人都体现了命运无常这一主题,但集中体现古希腊式悲剧精神的,却是萧峰。全书一切矛盾的焦点统统集中在萧峰一人身上。萧峰身上,有身世的悲剧,有被误会的悲剧,有误伤爱人(阿朱)的悲剧,有夹在宋辽两国左右为难的悲剧,但最大的悲剧在于,萧峰的三观过于拔高、过于超前。
关于萧峰的三观,必须引用一段原文。萧远山、萧峰父子二人在得知毁掉了自己生活的罪魁祸首是慕容博时,准备在少林寺藏经阁复仇。此时慕容博却突然提议,只要萧峰助他大燕复国,马上便可取慕容博性命。萧峰如是回答:
原文:
萧峰道:“不行!”突然拍出一掌,击向木几,只听得劈拍一声响,木几碎成数块,匕首随而跌落,凛然说道:“杀母大仇,岂可当作买卖交易?此仇能报便报,如不能报,则我父子毕命于此便了。这等肮脏之事,岂是我萧氏父子所屑为?”
慕容博仰天大笑,朗声说道:“我素闻萧峰萧大侠才略盖世,识见非凡,殊不知今日一见,竟是个不明大义、徒逞意气的一勇之夫。嘿嘿,可笑啊可笑!”
萧峰知他是以言语相激,冷冷地道:“萧峰是英雄豪杰也罢,是凡夫俗子也罢,总不能中你圈套,成为手中的杀人之刀。”
慕容博道:“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。你是大辽国大臣,却只记得父母私仇,不思尽忠报国,如何对得起大辽?”
萧峰踏上一步,昂然说到:“你可曾见过边关之上、宋辽相互仇杀的惨状?可曾见过宋人辽人妻离子散、家破人亡的情景?宋辽之间好容易罢兵数十年,倘若刀兵再起,契丹铁骑侵入南朝,你可知将有多少宋人惨遭横死?多少辽人死于非命?”他说到这里,想起当日雁门关外宋兵和辽兵相互打草谷的残酷情状,越说越响,又道:“兵凶战危,世间岂有必胜之事?大宋兵多财足,只须有一二名将,率兵奋战,大辽、吐蕃联手,未必便能取胜。咱们打一个血流成河,尸骨如山,欲让你慕容氏来乘机兴复燕国,我对大辽尽忠报国,是在保土安民,而不是为了一己的荣华富贵,因而杀人取地、建功立业。” 这一段,写的就是后期萧峰的三观。前期当萧峰还是乔峰的时候,他是丐帮帮主,视辽人如寇仇,完全站在大宋的立场。但他无意间得知自己竟然就是辽人,不得不离开丐帮,又经历了宋辽间的一系列争斗,此时的萧峰三观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。他不再执着于民族之分,他认识到宋人辽人都是人,没有区别。他的行为目的,不是为了某一个民族的利益,而是为了天下所有和他一样被命运驱使的人。
因此他不愿遵循耶律洪基的命令,去带兵犯宋,于是在百万军中擒住耶律洪基,要他立誓有生之年绝不对大宋动兵。耶律洪基被迫立誓,然而萧峰并不为耶律洪基所理解。耶律洪基冷笑道:“萧大王,你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,高官厚禄,指日可待。”
此时萧峰的内心是崩溃的。他为两国排难解纷,只为没有杀伤,却被讽刺为了高官厚禄。他的三观在那个民族纷争的年代没有人能够理解,除了自尽之外,他再没第二条路。直到他死后,众人还在议论他到底是契丹人还是汉人。却没有一个人意识到,萧峰的所作所为不是因为他是汉人还是胡人,只因为他是一个“人”。
萧峰的三观别说在当年,就是在现在也太过超前。当今的时代仍然是民族主义的时代,仍然是帝国主义的时代,尽管圣母小清新天天念叨“爱”,但终究没有人能抗衡时代的潮流。
不是丐帮毁了萧峰,也不是耶律洪基毁了萧峰,是命运作弄了他。如果命运没有把这个契丹孩子送到大宋,他大可在契丹潇洒快意地过此一生。如果命运没有揭开他的身世之谜,他大可继续在大宋做个仁侠豪迈的丐帮帮主。但命运却偏偏让这个契丹孩子长在大宋,又揭开了他的身世之谜,让他历尽千辛万苦,最终得到了一个超前的三观。而这种三观和时代的严重错位最终毁了他。萧峰的身上,集中体现了天龙八部一书中悲剧的大成。
萧峰是有勇有谋,武功盖世,这样的人都躲不开“无常”的捉弄,又有谁能躲得开?天龙诸人,要么继续被命运撕扯,要么像萧峰、段正淳一样,一死了之,要么像鸠摩智等,大彻大悟。陈世骧先生对于天龙八部一书的评论:无人不冤,有情皆孽。极其到位。
最后来一段九七年TVB版天龙八部主题曲歌词。曲名《难念的经》,词是林夕所做,极其精准地抓住了原著的精神。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,都在其中。
笑你我枉花光心计
爱竞逐镜花那美丽
怕幸运会转眼远逝
为贪嗔喜恶怒着迷
责你我太贪功恋势
怪大地众生太美丽
悔旧日太执信约誓
为悲欢哀怨妒着迷
啊 舍不得璀灿俗世
啊 躲不开痴恋的欣慰
啊 找不到色相代替
啊 参一生参不透这条难题
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
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
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
凭这两眼与百臂或千手不能防
天阔阔雪漫漫共谁同航
这沙滚滚水皱皱笑着浪荡
贪欢一刻偏教那女儿情长埋葬 (完) |
|